男人的「怯」• 續
好多人到生自己的孩子,才明白點解「生 • 老 • 病 • 死」的「生」是苦。早前有位做護士的朋友話:「打包打得多,就去下兒科或產房,見下啲剛出世嘅BB,就會開心返。」近年又認識一位年輕護士,訪問她為甚麼不在婦產科工作,她說不喜歡羊水,生產等。最近又認識了一位助產士,她說很喜歡BB,覺得生產很amazing!人們對「生」各有不同的感受。
而潮爸對生產,就有種「百感交集」的感覺。在「剪臍帶 • 續」那一篇提到,知悉與剪臍帶無緣後,步履蹣跚的走出產房。十多...個鐘高昂的情緒,從每一步走出產房而消失,坐在寧靜的走廊,間中又泛起一些「怯」。想太多真的會更多的「怯」,去除「怯」最折衷的方法就是「信」!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,相信自己有點兒luck,相信太太handle痛楚的能力,相信BB的生命力,相信環境及空間能與自己協調,相信背後人群的祝福,相信世界不會停下來...... 在22分鐘的靜靜等待,對於生產束手無策的「怯」,隨BB從產房推出來而全部消失。潮爸實是想跳起大嗌,歡呼,甚至跳返part舞,但按捺着...... 在走廊同BB打個招呼:「Hello!」BB單開一隻眼望下潮爸,之後就推咗入去兒科觀察......潮爸回到產房幫太太執拾一切,之後就回家。
第二日去探太太+BB,用一個「爸爸」的身份行入醫院,真係有啲唔慣。BB從兒科推返落嚟二等房,抱下BB先,但其實都「怯怯地」,有種乜都唔識嘅「怯」。但對這種「怯」好安慰,因為這證明真是第一次。以及感受到,抱自己個B同抱人哋啲B真係好唔同,抱自己個B好玩好多!到出院,又有兩種「怯」的感覺閃過,就係冬天(應該係最凍嗰兩日),好驚太太同BB攝親;另外就係只有自己抱BB返屋企,太太啱啱生完傷口都未埋,外母又年過70,啲嘢唔係自己做邊個做?BB唔係自己抱邊個抱?同埋基本上BB以後所有嘅嘢都係自己responsible,突然間自己好像成為這個小世界的中心。時間都好像不容許那些「怯」的存在,分秒間,用產前講座教點包BB的方法,同BB包咗三張被仔;太太就著曬羽絨帶曬帽;自己都要着夠衫。成個禮拜都唔夠瞓,抱住BB行出醫院,都幾一步一驚心。而外母就扶住太太,第一次感受到扶老攜幼的感覺。幸好咁啱BB舅父同BB姨丈都抽空來接出院,唔駛同人爭的士。Thx Thx 。
一個禮拜,經歷咗數不清的第一次,起起伏伏及乍現的「怯」,好像去了一個很漫長的Journey。如果話結婚令人成熟,生孩子可以話係令人極速成熟。短暫的、突如其來及來歷不明的「怯」或許都是人之常情,並不可怕;教育、人生經驗和個人技能等,或許就是我們去打擊「怯」的工具。怎樣將這工具切磋/琢磨,怎樣freely遊歷在這些「怯」當中,會否就是以前的人老生常談,但在現世代中失傳的藝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