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千
有感而發,想出多一個post,因為「八千」對潮爸來說特別有意義。
以往看一些電視劇,都說到了外國時不懂英文,不是做餐館就是洗大餅(洗碗洗碟)。而潮爸想當年入大學之前,都做過「雜貨舖」,是緬甸華僑開的,工作是從職業介紹所找到,名字叫「八千職業介紹所」。還記得坐在暗淡的光管燈下,小姐說了兩聲:「對,對!」,掛起電話,在白板上寫著「倉務主任」,潮爸見「Wow! 主任 man!」給了數十元的手續費,就去見工。滿以為是做甚麼管理階層,怎知只是「雜貨店的打雜」,整個貨倉只有兩個人,名符其實管理貨倉雜務。在嚴寒的冬天(華氏25F),用hand truck推著10包5kg的米,從街頭貨倉推到街尾店舖去refill 5、6、7、8次,每天不停refill「時時食」,沒錯,「時時食」是最好賣的!還有1 gallon size的牛奶、2公升汔水、60kg一箱的廈門米線、咖啡、報紙、茄汁焗豆、朱古力、口香糖......
在外國,有些人半供讀時做外賣郎,有些人做卡拉OK,有些人做bar tender,有些人做餐館waiter...... 有些人覺得苦不堪言 + 那麼辛苦 + 那麼沒面子,很介意,不值一提。對於潮爸來說,這小小的經歷,雖然微不足道,但那實在感,充滿能量的階段,或許沒有其他能媲美。「八千職業介紹所」,不知現在還有否存在,但那吃了苦的日子,卻十分令人懷念。
早前看過發哥的視頻,叫年輕人多吃點「苦」。現在城市生活物質豐盛,生活上都被鋪排好,由幼稚園到大學都像一條龍,要找以往吃苦的途徑,確實有點難;或者安逸的生活模糊了苦的定義;又或者害怕先苦後又苦,而物極必反地希望先甜後又甜?
現在為人父,潮爸是怪獸家長?贏在起跑線? 競爭來找你?要子女跟著自己的經歷吃苦?囡囡將來跑那條路?跟誰競爭?吃哪些苦?潮爸真的沒有精神想太多,只知道在從來沒有間斷的循環裏,苦盡,甘便來。自勵自勉,繼續努力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