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者無心,聽者有意
小朋友一路長大,說話能力越來越叻,可能好多父母大概都有一個感覺:細個的時候希望小朋友快啲講嘢,講多啲最好;長大一點後,日日嗌住,就想「可唔可以靜一陣」。BB由識講單字,到叠字,到短句,到斷句,到完整句子,到一些大人聽了不太喜歡的説話... 甚麼?「你在講甚麼?」小朋友不是純善無惡?天真無邪嗎?怎會說出傷害父母的話?
潮爸:DadDad要陪囡瞓
囡囡:囡囡不要DadDad!
潮爸:DadDad要攬住囡
囡囡:DadDad唔好攬住囡啦!
潮爸:DadDad要拖住囡
囡囡:唔要拖住囡!
潮爸:DadDad要錫囡
囡囡:唔要錫囡!
潮爸:那囡囡錫Dad
囡囡:唔要錫Dad!
潮爸:DadDad要煮飯
囡囡:唔要煮飯,要玩呀!
第一次聽到這些說話,心裏真十分不舒服,簡直晴天霹靂!太太遇到同樣情況,初時亦有同感。後來聽多了,潮爸及太太都很明瞭,是上集「反轉」的延續,小朋友正在建立自己是正常情況,小朋友講出來是正在處理所吸收的知識而作出的表達,大概不能用大人的角度去解讀小朋友的response,小朋友也正在尋找甚麼是對與錯。但怎樣明瞭「講者無心」都好,始終「聽者有意」,就算到現在,有時囡囡一兩句「學大人」講出來對於大人來説的無心之失,聽了後都會耿耿於懷一個下午。
有次在Facebook看到朋友很辛苦帶小朋友上學,大人卻為此而喜悅,但小朋友就鬱鬱不歡,沒看父母一眼就進了校門。是小朋友表達錯誤?是父母沒有expect小朋友有情緒?小朋友有情緒是正常?小朋友有情緒是父母的錯?有一次朋友關心潮爸:「囡囡怎樣?」潮爸口快跟朋友呻:「近期3歳多有點情緒。」怎料朋友不停責怪:「梗係你冇做這樣,冇做那樣,冇煮那些給她吃,吃了就沒有啦!梗係你...... 做錯.....」
曾經聽一個朋友說過:「在「愛」這東西當中,作為父母的愛是最難處理!」疑似單向,其實要雙向;疑似雙向,做出來卻是單向;似可以雙方協議,但實際又不能達成;能打成一片,卻存在著代溝;解決了溝通問題,卻被時代拉遠了;想子女孝順,還是先要父慈;今天帶無限滿足去睡覺,明天起床後可能情緒爆燈!
說到底自己的子女無時無刻也在train父母的EQ!
Generate, regenerate, re-regrenerate, re-re-regenerate... 再生,再生,可再生!百般、千般、萬般的體諒,與無限大的容量接通,可能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。
